同样的商标,有人花10万,有人只花5万,这并非运气,而是对交易环节的精准把控。
那些能省一半钱的买家,都在信息、策略和风险这几个环节掌握了技巧。
一、靠信息差抓低价机会
1、盯紧非公开转让渠道
公开平台上的商标因竞争激烈,价格往往偏高;而行业社群、企业内群里的 “非公开标的”,常因卖家急售而低价转让。
某餐饮群里,一家连锁品牌关闭甜品线,群内成员以市场价60% 拿下第 30类商标;
科技公司内部流转的闲置商标,对合作伙伴报价比对外低30%-40%。
多加入垂直社群,和代理、法务打好关系,能第一时间拿到这类信息。
2、发现被低估的商标
有些商标因外观等小问题被压价,实则价值稳定。
带行业通用词的商标,若和业务关联度高,反而能降低认知成本;
注册超10年的老商标,虽设计陈旧,但稳定性强,重新包装就能焕发生机。
一家茶饮品牌曾以3万元买下带 “茶” 字的老商标,比新商标便宜70%,经重新设计后,还借 “历史感” 打造出复古调性。
只要类别匹配、无风险,外观瑕疵能弥补,就是好选择。
二、用策略压缩成本
1、批量收购摊薄成本
单一商标议价空间小,批量收购同类商标能大幅降低单标价格。
企业转型时会打包处理闲置商标,比如某服装公司退出童装市场,5个第 25类商标打包转让,单标均价仅为市场价的50%。
批量收要精准匹配需求,暂时用不上的可二次转让回笼资金。
某电商平台12万收8个第35类商标,自用5个转卖3个,实际成本降了一半。
2、抓时间窗口压价
商标价格随时间波动,年底时企业为回笼资金,会低价处理商标,议价空间比旺季高 20%-30%;
商标续展宽展期内,持有人为避免额外费用,也愿降价转让。
某食品企业在12月下旬接触一个第30类商标,卖家开价8万,企业以 “年后可能选其他标的” 为由,最终4.5万成交。
三、控风险防额外支出
1、提前排查风险
低价商标若有隐藏风险,后续花费可能远超省下的钱。
比如没查清楚商标是否被许可他人使用,过户后可能要赔赔偿金;忽略近似商标,可能被起诉侵权。
交易前要查商标状态、要使用证据、检索近似商标。
曾有美妆品牌3万买低价商标,因没查近似商标被起诉,最终赔了15万,得不偿失。
2、减少中间环节
中间环节越多,成本越高,直接对接持有人比经多级代理省钱,有商标经代理报价10万,直接找持有人6万就成交了。
通过平台选 “无差价” 的,只收固定服务费,别参与竞价。
合同用通用模板,明确权责,能在合规前提下压缩成本。
买商标省一半钱,关键是抓住价值与价格的错配。
靠信息找机会,用策略压价,控风险防额外支出,才能既省钱又拿到合用的商标。毕竟省钱不是目的,让投入匹配品牌价值才重要。
以上就是甄标今天分享关于从为什么有人买商标能省一半钱?关键在这几个环节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帮助
点击这里:https://www.zhenbiaow.com/index/index?source_type=16&admin_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