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创业者或企业为了快速获得心仪的商标名称,会考虑购买与已有商标同名的标的。
但同名商标到底能不能买?答案并非绝对,核心在于搞清楚商标的类别差异。
今天甄标就从类别划分逻辑、风险判断方法和购买实操建议三个方面,帮你理清其中的关键。
一、同名不同类别的核心差异
商标的核心功能是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而类别划分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基础。
目前,商标按商品和服务分为45个大类,其中1-34类为商品类,35-45类为服务类,每类下还有更细致的小项,同名商标若属于不同大类,往往可以共存。
比如 “云朵” 商标,在第 25 类(服装鞋帽)可能被某服饰公司注册,而在第 30 类(咖啡糖果)可能属于另一家食品企业。
这两个 “云朵” 商标虽名称相同,但涉及的行业毫无交集,不会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因此可以分别存在和交易。
反之,若同名商标在同一大类甚至同一小项中出现,就可能构成近似商标。
例如在第 9 类(电子设备)中,“极光” 商标已被用于手机产品,若另一商家想购买同名商标用于平板电脑(同属第 9 类),就可能因商品关联性过强被判定为近似,存在侵权风险。
二、三步判断:同名商标的购买可行性
1、明确自身需求的类别
首先要确定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服务属于哪个商标类别。
比如开连锁餐厅需注册第43类(餐饮住宿),做线上电商平台则需第35类(广告销售)。
只有明确目标类别,才能精准筛选同名商标是否适用。
2、检索同名商标的类别分布
通过专业的商标查询工具,检索目标名称在全类别中的注册情况。
重点关注两方面:
一是目标类别及关联类别中是否已有同名商标;
二是已注册的同名商标是否处于有效状态(如未被撤销、未过期)。
若目标类别中无同名商标,或已有同名商标但属于非关联行业,购买可行性就较高。
3、评估混淆风险
即使同名商标分属不同类别,也要评估消费者是否可能产生混淆。
例如 “小米” 在第 3 类(日用品)和第 9 类(电子设备)分属不同企业,但因 “小米” 品牌知名度较高,若购买其同名商标用于关联性强的行业(如第 21 类家居用品),仍可能被消费者误认为同一品牌,存在潜在纠纷。
三、购买注意:避开陷阱的实操建议
1、核查商标权利状态
购买前需确认商标是否已完成注册、是否在有效期内、有无被他人提出异议或撤销申请。
若商标处于 “无效宣告中” 或 “撤销复审中”,可能导致交易后权利不稳定,需谨慎选择。
2、明确类别限定范围
签订交易合同时,要注明商标的具体类别和使用范围。
例如购买 “星辰” 商标用于第 25 类服装,需在合同中明确仅限该类别,避免卖家隐瞒其他类别中的同名商标权利,导致后续使用受限。
3、预留维权空间
若购买的同名商标与知名品牌同名,即使类别不同,也需提前咨询专业人士。
评估是否可能构成 “恶意抢注” 或 “不正当竞争”,必要时可要求卖家提供商标原创证明,降低未来被起诉的风险。
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品牌升级,购买前都需做好类别检索和风险评估,让商标真正成为品牌发展的助力而非隐患。
商标的价值不仅在于名称,更在于其在特定类别中独有的区分力,选对类别,同名商标才能为你所用。
以上就是甄标今天分享关于从同名商标能不能买?搞懂类别差异再下单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帮助
点击这里:https://www.zhenbiaow.com/index/index?source_type=16&admin_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