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标转让时,不少人都抱着 “物美价廉” 的美好期望,希望能以较低的价格淘到心仪的商标。但俗话说得好,“便宜没好货”,在商标转让市场中,低价商标转让背后往往隐藏着诸多猫腻。
接下来,甄标就来揭开这些低价商标背后的神秘面纱,看看其中究竟存在哪些坑。
一、商标状态存疑
商标注册有效期一般为10年,临近期满就需要续展。部分不良转让者隐瞒商标已过期失效的信息,利用买家对商标有效期知识欠缺,以低价售卖。买家购入后无法正常使用、保护品牌,还可能因使用过期商标面临侵权索赔风险。
除过期商标外,一些看似有效的商标权利状态不稳定。如处于“异议中”的商标,在商标局审查裁决前,命运不确定,可能因异议成立无法注册;处于“无效宣告中”的商标,权利归属待定,若无效宣告成立,买家购买后前期投入将打水漂。
有些商标转让前已被转让者许可多家店铺使用且未在商标局备案。买家完成转让取得所有权后,无法阻止其他店铺依许可协议在许可期限内继续使用,这会造成市场混淆,影响买家品牌形象塑造与品牌发展。
二、类别匹配不符
购买商标时,许多人仅关注名字、设计,却忽视商标类别匹配这一关键因素。商标类别划分细致,专用权仅在注册的特定类别受法律保护,类别不符,商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不同行业对商标核心类别精准匹配要求高。如女装销售若选“服装定制”类商标,销售成衣会因类别不符面临侵权风险;直播带货重点看第35类,销售家具企业需关注第20类。忽视类别与业务匹配,商标再好也难正常使用,无法助力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
商标类别存在群组细分情况,如第25类服装下,“童装”和“体操服”分属不同群组。企业购买商标时,要确认核准商品是否包含自身业务。建议购买前列出实际经营商品或服务,对照尼斯分类仔细核对,确保类别与业务需求相符。
三、转让流程不规范
商标转让时,部分人为省“服务费”、图方便,绕开正规平台私下交易。此方式虽看似简单低成本,但风险巨大。因缺乏平台监管保障,转让者可能拒办转让手续或收款后消失,致买家钱货两空。
正规商标转让须经商标局核准,此为合法有效受保护的关键。转让需遵循严谨流程,买卖双方先签详细《商标转让协议》,明确转让费金额、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细节。
低价商标转让背后的猫腻可不少,其中隐藏的各种坑可能会给购买者带来诸多风险和损失。在商标转让时,切不可仅仅因为价格低廉就盲目心动,要仔细核查商标的各项情况,全面了解商标转让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问题和成本。
以上就是今天甄标分享关于《商标转让捡漏?小心这3种“问题商标”让你得不偿失!》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