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一枚优质商标往往能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
但动辄数十万的商标注册成本与长达1年的审核周期,让不少企业转向商标转让市场。
但这个看似充满机遇的领域,实则暗藏“钓鱼加价”“问题商标”等陷阱。
下面甄标就为你揭开那些能让你低成本拿到优质商标的秘诀,同时避开可能遇到的陷阱。
一、精准锁定 “高价值低价标” 的 3 个信号
优质 “漏标” 往往有明显特征,学会识别就能抢先一步:
信号 1:商标名称自带流量属性
有些商标因卖家业务调整被抛售,名称却自带记忆点。
比如做茶饮的 “青柠道”、做露营装备的 “野趣家”,这类名称朗朗上口且贴合品类,转让价常低于同类商标 30% 以上。
可通过商标转让平台的 “关键词筛选” 功能,定向搜索行业相关的特色名称。
信号 2:闲置但未被 “污名化”
部分商标注册后未实际使用,无侵权记录、无负面联想,相当于 “全新未拆封”。
例如某科技公司注册 “云启” 商标后转型,该商标因从未商用,干净度极高,适合初创企业直接接手。
这类商标可通过查询 “商标使用证据”(如卖家是否有销售记录、广告投放)来判断。
信号 3:多类别注册但拆分转让
有些企业曾全类别注册商标,转让时会拆分出售非核心类别。
比如服装品牌 “木棉” 在第 25 类(服装)外,还注册了第 35 类(销售)、第 40 类(加工),若你只需第 35 类用于电商销售,就能以远低于全类转让的价格拿下。
二、避开 “伪捡漏” 的 3 个实操指南
低价商标背后若藏着隐形风险,再便宜也是 “赔本买卖”:
1、查 “商标状态” 要像查征信
登录商标局官网的 “中国商标网”,输入商标注册号,重点看 3 项:
①是否在 “撤销连续三年不使用” 公示期(若被他人申请撤三,需卖家提供使用证据);
②是否有 “异议”“无效宣告” 等流程(处于争议中的商标可能被驳回);
③专用权期限是否剩 3 年以上(不足 3 年需确认卖家是否配合续展)。
2、核查 “使用范围” 别被 “大类” 迷惑
商标按 “大类 + 小项” 划分权利,比如第 30 类包含咖啡、茶、糖果等小项,若你买的商标只注册了 “糖果” 小项,就不能用在咖啡产品上。
曾有烘焙店误买了仅含 “面包” 小项的第 30 类商标,用在蛋糕上时被起诉侵权,最终赔偿 5 万元。
交易前务必让卖家提供 “商标注册证电子版”,核对小项明细。
3、验 “转让资格” 需穿透证明
个人转让商标要核对身份证与注册人信息一致;公司转让需提供营业执照、股东会决议(证明转让经内部同意)。
若商标是 “受让所得”,还要看前手转让的公证书,避免卖家 “二次倒卖” 未过户的商标。
去年某案例中,买家因未核查前手转让记录,买到了卖家尚未完成过户的商标,最终钱标两空。
三、砍价不踩雷的 2 个谈判心法
低价拿下优质商标,关键在 “有理有据地压价”:
1、用 “瑕疵点” 创造议价空间
任何商标都有可议价的点:若商标注册时间不足 2 年(缺乏市场沉淀),可说 “新标认知度低,我们需要额外投入推广”;
若小项不全(如第 9 类只含 “手机壳” 不含 “耳机”),可强调 “使用范围受限,价值打折扣”。
某企业曾用 “小项缺失” 为由,将报价 8 万元的商标砍至 5 万元。
2、抓 “卖家痛点” 加速成交
观察卖家转让动机:若商标已过续展期 1-3 个月(宽展期内),可提醒 “续展费 + 滞纳金会增加成本”;
若卖家是公司注销前转让,可强调 “拖延交易可能导致商标随公司注销失效”。
商标转让 “捡漏” 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各个环节都保持谨慎与敏锐。
只有遵循这些秘诀,才能在商标交易市场中,以较低成本获取到优质的商标,为企业的品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就是甄标今天分享关于从文旅行业必看!这几个商标类别不注册=白干!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