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商人来说,拥有一个合适的商标就像给店铺安了个 “护身符”,能让生意顺顺利利。最近发现很多朋友在买商标时踩坑,轻则多花冤枉钱,重则商标用不了。
甄标就来聊聊商标转让中最容易踩的3个致命陷阱,帮你避坑省钱~
一、商标 “名不副实”,类别不对路
一位经营服装网店的业主,因业务拓展急需获取一个商标以强化品牌标识,在发现一个名称颇具时尚感且转让价格符合预期的商标便匆忙签约付款,过户后却发现该商标注册类别为“医疗器械”,与服装毫无关联,无法合法用于服装销售。
这展现了因未充分理解商标分类体系而盲目进行商标交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与经济损失。
商标体系依据商品与服务的性质差异,划分为45个不同的类别,每一类别均对应着特定的商品或服务范围。
对于电商从业者而言,在购置商标时,必须首先精准界定自身所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类型,进而锁定与之相匹配的商标类别。
二、商标有 “前科”,权利不稳定
张先生于网络平台相中一枚零食类商标,在转让方仅口头承诺下,未依循规范流程展开细致核查,便仓促完成了商标转让交易,不久他收到法院传票,该商标此前侵犯他人著作权且正在诉讼中,同时他的网店被平台处罚、商品下架,损失严重。
商标可能存在被异议、无效宣告或侵权纠纷等“前科”,此类问题均会严重削弱商标的权利稳定性,即便商标已转让至受让人名下,仍可能面临被依法撤销注册或宣告无效的法律风险。
在商标购置过程中,受让人务必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方网站等权威信息披露平台,对目标商标的法律状态、权利归属、历史纠纷等关键信息进行全面核查,确保所购商标不存在任何权利瑕疵或潜在法律风险,从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三、转让手续不规范,钱货两空
王女士因轻信小中介的“简化流程”承诺,未通过正规渠道核查商标状态便支付款项,导致商标未过户且中介失联,最终遭受经济损失。
事实上,商标转让作为一项涉及知识产权权利变更的重要法律行为,有着严格且规范的法定程序,包括提交转让申请、缴纳官费、接受审查及公告等环节。
商标转让双方必须共同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交书面转让申请,并附具相关证明文件,若委托代理机构,还需提供代理委托书。
商标局受理申请后,会对商标权利状态进行实质审查,包括是否存在质押、许可、纠纷或近似商标未一并转让等情况。
审查通过后,商标局将发布转让公告,商标转让行为方能正式生效,受让人才能依法取得商标专用权,并受到法律保护。
为了有效防范商标转让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与经济损失,交易双方务必选择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正规商标转让平台或专业机构进行合作。
对于电商从业者而言,商标不仅是品牌的核心标识,更是撬动市场竞争、积累消费者信任的关键资产。在商标转让这件事上,牢记这 3 个陷阱,在买商标时多留个心眼,仔细核查、规范流程,才能让电商生意之路走得更稳当。
以上就是今天甄标分享关于《电商人必看:商标转让中的3个陷阱,踩中一个就亏大》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