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挑到一个心仪的商标,满心欢喜准备签合同,可千万别大意!商标转让合同里 “坑” 不少,稍不留意,真金白银可能就打了水漂。甄标就来介绍合同里这 5 个条款,帮你避开那些隐藏的“坑”!
一、商标 “身份信息” 要精准匹配
在商业交易中,商品或资产的实际状况与预期不符往往会给交易方带来极大的困扰与损失。在商标转让合同中,首当其冲需严谨核查的便是商标的“身份信息”,其中涵盖了商标的名称、注册号等基础信息,以及该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类别。
若企业计划将商标用于零食销售业务,则需确认该商标是否在第30类(方便食品等)商品上获得注册;若企业从事餐饮服务,则需关注该商标在第43类(餐饮住宿等)服务上的注册情况。
二、转让价格和支付方式要 “白纸黑字”
在商标转让交易中,仅口头约定远远不够。为保障交易安全规范、降低风险,合同须明确各项关键事项,清晰界定定金与尾款的具体支付时间节点,为双方设定清晰时间框架;明确支付方式,详细说明是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途径及具体账户信息;
针对违约情形设定违约责任条款,若卖家逾期办理过户应明确定金处理方式。条款越详细越能避免交易扯皮,确保交易顺利进行。
三、商标状态必须 “一清二楚”
商标转让中,部分卖家会隐瞒商标真实状况,如商标被异议、质押或已撤销等,给买方带来风险。
合同应增设条款,要求卖家保证所转让的商标不存在任何权利纠纷、未被设定抵押权,且未许可他人使用等情形。若事后发现商标有此类问题,卖家需全额退款并赔偿损失。
此外,为进一步降低交易风险,建议买方在签订商标转让合同前,通过商标局官方网站对商标进行全面细致的状态查询,核实商标的真实状态,确保交易安全。
四、明确商标过户时间,严格界定责任
商标转让并非签完合同就尘埃落定,只有完成商标局过户手续,商标权属才真正转移至购买商标的人。合同需明确卖家提交转让申请的时限,建议规定其在合同生效后[X]个自然日内(一般不超过15个工作日)向商标局提交完整材料,保障流程及时启动。
同时,要明确过户失败的责任划分。若因卖家材料造假等违规行为致过户失败,购买商标的人有权解约并要求卖家退款及赔偿损失。若商标局审查需补充材料,双方应按信息归属明确责任,就提交时间、沟通机制等做好约定,毕竟转让拖延变数多,双方应依约履责确保顺利过户。
五、商标转让售后服务条款务必完善
商标转让中,认为只要完成款项支付,交易便大功告成,实则不然。商标过户流程复杂,商标局可能下发补正通知,若处理不当会延误过户甚至影响结果。而且转让完成后,卖家若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继续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会损害买家权益,还可能构成侵权。
为此,建议在合同中增设条款。卖家需配合买家完成过户流程,包括提供补正材料等,直至商标成功变更。同时承诺转让后不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若违反则承担高额违约金,保障买家权益。
商标转让合同宛如权益征程中那面坚实可靠的“盾牌”,切不可因一时图省事,便草率地在合同上签字!仔细审核每一个条款,保护好切身利益~
以上就是今天甄标分享关于《商标转让合同藏雷区?这5个条款必须死磕》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帮助